低频超声的渗透增强率E可用下式表示:其中Ecomv为对流作用导致的渗透增强比率,Ediff为扩散作用导致的渗透增强比率,p e为Peclet数,ε表示角质层的多孔性,τ为角质层的扭曲性,rp为药物的水化半径,rus、rpassive为角质层水性通道在超声条件和天然条件下的有效半径。H为扩散阻碍因子函数,今天小编就来和你聊聊超声药物导入仪。
低频超声的渗透增强率E可用下式表示:其中Ecomv为对流作用导致的渗透增强比率,Ediff为扩散作用导致的渗透增强比率,p e为Peclet数,ε表示角质层的多孔性,τ为角质层的扭曲性,rp为药物的水化半径,rus、rpassive为角质层水性通道在超声条件和天然条件下的有效半径。H为扩散阻碍因子函数,今天小编就来和你聊聊超声药物导入仪。

低频超声下药物透皮增强由两部分组成:皮肤结构改变引起扩散增强和对流作用。表明皮肤存在两种结构改变:
⑴皮肤有效孔径增大(rus>rpassive),这可能是低频超声促进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等)透皮转运的机制;
⑵皮肤孔径与扭曲程度的比率增加[(ε/τ)us>(ε/τ)passive]。如rus<rpassive,既使(ε/τ)us>(ε/τ)passive,也不存在透皮增强作用。
超声药物导入仪对皮肤的安全性
超声药物导入仪对皮肤的安全性是在实验前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考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01超声停止后表皮屏障功能的恢复Samir等使人离体皮肤分别接受低频超声波辐射(20kHz,125mW/cm2,100ms/s)1小时和5小时,测量辐射停止后12小时透过皮肤至接受池中的水流量,同时测定表皮电阻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接受1小时辐射后表皮在2小时后即恢复到对水的正常渗透性;电阻在刚停止辐射时为未接受辐射时的60%,2小时后升高为72%。而在辐射5小时的实验中。表皮的渗透性在辐射后2小时约为正常的6倍,12小时后降低到正常的2倍;电阻降低较大,辐射停止时约为正常的5%,2小时后升至10%。由此表明超声药物导入仪不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的长时间改变,但还须进一步研究。
02超声药物导入仪对活性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影响低频超声波(20~85 kHz)常被牙科医生用来清洁牙齿,有关其对机体可能产生的生物学影响的研究较多[9],但是缺少确定的安全性指标。Samir采用动物模型,在其实验条件下(20kHz,125mW/cm2,100ms/s,1或5小时)表皮完整,未发现异常反应。等将成年狗腹部去毛,采用直径为1cm、5cm、10cm三种探头,给予超声(20kHz,600ms/s)60秒,最大输出功率400W,强度分别为4%、10%、20%、30%、50%。超声后30分钟取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采用1cm探头超声强度≤20%、5cm探头超声强度4%时观察到皮肤出现极少量风疹反应,更高强度则观察到皮肤水肿、红斑、表皮下水泡、乳突状真皮胶原退化等。而使用10cm探头,则未产生任何损伤。
上面提到的这些就是小编对超声药物导入仪的简单理解,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各位朋友留言进行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