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药物导入仪用于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具有安全、常速释放、患者适应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因为皮肤对大多数药物的渗透率很低,只有少数药物适合经皮吸收。药品通过皮肤的主要屏障是皮肤的角质层,它由角化细胞和细胞间的脂质分子组成,它们高度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现在认为,这种脂类是皮肤屏障的主要成分。
超声药物导入仪用于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具有安全、常速释放、患者适应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因为皮肤对大多数药物的渗透率很低,只有少数药物适合经皮吸收。药品通过皮肤的主要屏障是皮肤的角质层,它由角化细胞和细胞间的脂质分子组成,它们高度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现在认为,这种脂类是皮肤屏障的主要成分。

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各种透皮促进剂、离子电渗流、电致孔、超声波促渗法、激光导入法在内的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超声波促是指利用金属离子推动药物通过活体皮肤进入软组织。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多的是文献报告,而高频应用较少。但是他们的渗透率一般都降到了十分之一,对于许多药物是无效的。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低频超声对药物的促渗作用,发现其促渗效果显著,应用范围广,尤其是对于一些生物大分子药物,在一般促渗方法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低频超声可发挥明显作用,部分已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该文从低频促透性机理、数学定量模型、皮肤安全性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第一种是低频率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的机制。
超声药物导入仪的透皮作用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已有的文献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
1.1通过皮肤,在低频条件下,超声药物导入仪通过皮肤的药物渗透率有显著提高,但对不同皮肤的药物渗透率存在差异。在低频的离体皮肤作用下,人类皮肤上有明显的透皮现象,而同等条件下,猪皮肤上无明显的透皮现象,这可能与皮肤本身的特性有关。研究了人离体角质层去脂质后,观察其在超声波条件下下水的透射情况,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增强渗透现象,因此认为在低频超声促渗中,超渗透性增强并非其主要增强机理。其影响因素主要是辐射压、声微流和空化等。
1.2由于皮肤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皮肤内扩散系数增加,药物透过皮内转运大部分要经过角质层脂质区,药物的被动扩散系数与油水分配系数有关,但在低频触媒作用下,药物的渗透系数与亲脂性不成比例。缺乏相关性表明低频超声波促进渗透剂主要不是通过分子间脂质,而是通过角质层内的一条通道进入皮肤。主要是通过空化作用而形成的亲性通道。
对于超声药物导入仪,人们对他的研究还在不断继续,相信有一天它会被更加广泛的应用。